不可否認的是,電動汽車在過去十年里越來越受歡迎,并且正慢慢成為主流。事實上,世界頂級汽車制造商已經計劃在2030年之前開發(fā)生產數百萬輛電動汽車,總花費近1.2萬億美元。
IHS Markit預計,到2050年,電動汽車將占到所有新車銷量的60%至80%左右。這種規(guī)模意味著大多數汽車制造商和國家將再也無法忽視這一快速增長的現象。對于那些希望“入局”的國家來說,中國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以年銷量計算,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fā)布的《2022年零排放汽車報告》計算,到2022年底,電動汽車充電硬件和安裝的累計投資已達到620億美元,其中有61%都是由中國貢獻的,總共建立了60多萬個公共充電器。
這種發(fā)展趨勢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甚至不太可能放緩。富達國際最近的一項調查強調,由于該領域的技術進步,電動汽車在中國的滲透率可能會進一步大幅加快,因此在未來的主流汽車銷售中將獲得更大的份額。
該研究顯示,中國約60%的車主和84%的非車主在下次購買時更傾向于購買電動汽車而不是內燃機車,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這也凸顯了一個事實: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路上大部分都是電動汽車。
毋庸置疑,中國走在這條路的最前面了。世界可以從觀察中國電動汽車普及的熱潮中學到很多東西。
首先,雖然環(huán)境效益是現在各國推廣電動汽車的一個激勵因素,但汽車的性能和技術才是主要的吸引力。中國在技術進步、設計和時尚方面帶來了駕駛體驗的提升,這些都是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歡迎的關鍵因素。
在電動汽車的普及方面,品牌忠誠度也需要跟得上。這意味著電車公司需要通過提供更快的技術和模型迭代來適應,那些跟不上軟件開發(fā)步伐的公司最終將在長期競爭中被淘汰。
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科技公司或純電動汽車制造商將在這個市場上戰(zhàn)勝傳統(tǒng)制造商。要想取得最后的成功,需要將正確的渠道、營銷、生產定位和成本結構巧妙地結合起來。
對于更高端的電動汽車,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他們的軟件優(yōu)勢作為差異化優(yōu)勢。不過對于大眾市場來說,重點還是要放在企業(yè)生產電動汽車的成本和可靠性上。
雖然電動汽車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在現實層面也有很多問題。比如擔心技術限制會影響電池的壽命、充電和行駛里程。此外,如果沒有適當的基礎設施,電動汽車將很難進入主流。
中國現在的領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政策支持。多年來,國家一直提供減稅、補貼和資金來促進電動汽車的發(fā)展。
與從同時,確保供應鏈暢通也是擴大生產的關鍵。要取得成功,協(xié)作是關鍵。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電池和鋰企業(yè)一直在全球范圍內購買上游礦產資源,這為下游的順利生產奠定了基礎。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是創(chuàng)新。電動汽車買家對汽車的技術、體驗和設計更感興趣,而不是品牌,因為創(chuàng)新是成功的關鍵。
日本公司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它們一直專注于制造固態(tài)電池,這種電池不再需要石墨。石墨一直是電動汽車的關鍵部件,如果日本成功了,他們將在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
事實是,電動汽車競爭的勝利者并不是板上釘釘的的,這是一場在技術、基礎設施和供應鏈上的正確投資,只不過中國恰好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