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貨幣。形成世界經濟體系以后,黃金是國際貨幣。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召開的會議上決定,廢除黃金官價,用特別提款權逐步代替黃金作為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儲備資產,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但是從那以后,黃金仍然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價值的最終儲藏手段。在通貨膨脹嚴重、政治經濟危機時期,黃金的價值更會增加。
金商
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于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許多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
銀行又可以分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可身并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yè)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
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人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貸交易所構筑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guī)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相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私人投資者
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專門購買黃金消費的(如各種工業(yè)企業(yè))黃金制品商、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業(yè)務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種類多樣,數量眾多。但是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分,又可以分為風險厭惡者和風險喜好者:前者希望回避風險,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后者就是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取利益。前者希望對黃金保值,而轉嫁風險;后者希望獲利而愿意承擔市場風險。
經紀公司
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并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將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活躍著許多的經紀公司,他們本身并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交易所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黃金交易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交易場所,世界上共有五大黃金交易所,分別是英國倫敦黃金交易所、瑞士蘇黎世黃金交易所、新加坡黃金交易所、香港黃金交易所和東京黃金交易所。我國上海黃金交易所于2002年底成立,位于上海外灘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內。
在我國的黃金市場上還不存在類似國際黃金市場的上對沖基金之類的市場機構。我國黃金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目前共有金融類和非金融類共108家會員,其中以商業(yè)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類會員占據了大部分的交易量。隨著上海金交所一年多的營運,中國黃金市場最大的供應商也漸漸浮出水面,中國黃金總公司下屬的中金股份有限公司是成為金交所最大的黃金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