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駐日本大使說了為什么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他聲稱:“中國正在將其國內經濟問題輸出到世界其他地區(qū),而美國正在加強幫助其盟友的決心,以對抗中國向它們傾銷廉價商品。”
言外之意就是我們“產能過?!?,不提升消費,反而在投資上下功夫,以至于中國商品大量對外輸出。
那么美國的行動影響大么?
就從另一個領域探討一下。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首次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征收關稅時,他誓言要為美國工人和企業(yè)“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以打擊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十二年后,接二連三的關稅并沒有削弱中國在太陽能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據 IEA 稱,僅 2023 年,該國的太陽能光伏制造能力就幾乎翻了一番,2022 年投產的產能相當于全世界的產能。
為什么美國失敗了呢?美國學者認為是生產和制造創(chuàng)新也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有著 大量知識產權,這對大規(guī)模生產太陽能電池板至關重要。這是一種越做越好、越做越低成本的技術。優(yōu)勢不斷疊加,呈指數級增長。
當然,也包括完成產業(yè)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成本都比較低,因此無論美國怎么努力也無法與中國相媲美。
放到電動汽車也一樣,美國重復歷史依然徒勞無功。
國際能源署預測,今年中國將售出1010萬輛電動汽車,歐洲340萬輛,美國170萬輛。在世界其他地方,電動汽車的銷量將不到150萬輛。
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數量將增長8倍,達到2.4億輛左右。這意味著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年銷量將達到2000萬輛,2030年將達到4000萬輛,占汽車總銷量的30%。此外,這種擴張中越來越大的份額可能來自新市場。
這新市場就是發(fā)展中國家,隨著西方在美國領導下與中國搞各種貿易矛盾,對我們出口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不過近年來,中國對新興市場的出口額已超過對發(fā)達經濟體的出口額。
所以要花大力氣在俄羅斯,拉美,東盟等地方,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也多次給這些國家壓力,甚至詆毀,污蔑。
但美國自己也承認沒有用。美國著名智庫“戰(zhàn)略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說:“很難對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說,‘嘿,你不應該想要更多的工廠或煉油廠,因為這是中國的投資’?!薄坝辛?‘一帶一路’倡議),有一個可信的論點認為,大量債務是不可持續(xù)的……但如果他們在這里開工廠,雇傭當地人,那么在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看來,‘為什么不呢?’”
總的來說,中國電動汽車崛起并且領跑世界美國是無法阻擋。
最后說個事兒,文章開頭提的,關于消費和投資的事兒。
這個問題我們從戰(zhàn)略角度去考慮,經濟復蘇無外乎就是投資和消費,而我們?yōu)槭裁创罅庠谥圃鞓I(yè)上呢,消費似乎弱一些呢?
實際上,西方經濟學家天天互動說讓我們怎么怎么提升消費,尤其是美國學者,認為如果我們不按照他們的思路來,經濟就怎么怎么的。
注意,這幫人沒安好心,就拿美國來說,我們現在經濟核心是產業(yè)升級,是制造業(yè)高端化,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大量刺激消費,那么買東西從哪兒買呢,美國和西方不賣,我們自己也沒有,結果一定是通脹超出預設。
美國不同,發(fā)錢刺激消費讓全世界買單,但中國不行,所以我們不能聽。但也得讓消費起來,所以先推汽車,然后再推以舊換新,慢慢提升消費在經濟拉動中的份額,支柱還是要靠工業(yè)。
況且,即便到了未來,我們的制造業(yè)也會保留一定的比例,不走西方經濟金融化的路。不過,此路時間較長,我們保持耐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