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女性的勞動權是保障女性立足于社會的根本。
1857年的3月8日,美國紐約發(fā)生了一場規(guī)模不大但卻有劃時代意義的罷工活動,發(fā)起者都是社會地位相對低下的女性工人,示威的目的是為了給當時的女性勞動者爭取更多的平等權益。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國職場女性權益保護受到了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并且得到了許多改善,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女性的職場勞動價值得到了認可。智聯(lián)招聘最新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職場女性的平均月薪為8689元,與男性的月薪差距進一步縮小到了1253元,薪酬差距呈現(xiàn)逐年縮小的趨勢。
事實上,即使是放在世界舞臺上,我國女性在勞動參與度這個維度也處于相當高的水平。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達60%以上,超過了全球六成經濟體。在2022年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中國在性別平等指數(shù)中的整體排名由于女性在經濟活動參與度比上年上升了5位。
如此看來,我國女性勞動者的地位似乎還不錯,而且還有進步。然而,大部分女性的感受并非如此,她們在職場上依舊面臨著很多偏見對待。這些女性的感受其實是對的,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狹隘的比較和進步。
事實上,在世界性別平等指數(shù)中,中國在143個國家中僅排第102名,并且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15-6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79.39%下降到了2019年的68.57%。
社會不是一直在努力推進女性權益保護嗎,為何女性勞動參與者的比例還會逐漸降低呢?
在分析女性勞動者參與度降低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其實在過去30年中,中國男女的社會勞動參與率都在同步下降,這是因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年加深,退休人員占比增加,所以導致了總體勞動參與率下降。然而在這當中,女性退出社會勞動的人數(shù)還是比男性多出很多。
這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女性在職業(yè)發(fā)展中的婚育歧視問題依舊很嚴重。
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61.1%的女性在求職中被問過婚育問題,與上一年幾乎持平,并且遠高于男性的21.5%。與此同時,有51.1%的女性表示年齡會影響職場前景,大大高于前一年的43%。也就是說,女性因為生育問題被勞動力市場“不待見”的問題反而變本加厲了。
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的家庭責任大部分仍是由女性承擔,很多女性不得不因為照顧家庭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這一現(xiàn)象由于疫情的影響越發(fā)嚴重。
2020年3月初到11月底的一項從業(yè)人員調查顯示,相對男性勞動力,女性勞動力失業(yè)率更高。一是因為疫情主要打擊的是服務性工作,而這些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以女性為主,因此受到的沖擊更大。二是因為女性承擔了更多照顧家庭的工作。相比男性,女性犧牲工作照顧家庭的可能性更大,這直接導致她們的工作時間減少,女性因此失業(yè)甚至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增加。
更可怕的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二胎三胎的開放,女性的這一困境可能會加深。經濟學中存在一個定律,有子女數(shù)量與女性就業(yè)幾率存在負相關,也就是每多一個子女,女性工資會下降約10%,這將加劇女性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速度。
很明顯,婚育仍是職場女性的桎梏,“綁架”了女性價值的發(fā)展,兩者之間的矛盾天然存在,無法完全得到解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福利政策得到緩解。
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了婦女權益保障法中欣喜的進步,比如禁止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調查女性求職者的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保障職場女性權益,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