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昨日沉寂以后,今日美元攻勢又來了,不同尋常的是日元幾近140,與4月時候美元橫掃非美貨幣的架勢一模一樣。
彼時,人民幣因此也出現(xiàn)貶值,幾千基點成了短期常態(tài),最終將匯率從6.3逼到6.8,算上時間的話,力度還是不小。
前兩天美元向110發(fā)起強攻,人民幣匯率跌到了6.9,到6.93就不動了,現(xiàn)在可是卷土重來了。
此次拉上日元共同作祟,有點東西的,這個問題我們后面詳說。
最近美媒(以彭博社為主)一直說一直說,連華爾街都快信了,即每天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調(diào)整不合理,和市場預期差距大,眼看說了半天沒用,現(xiàn)在又開始另一番言論,即我們的計算公式變了。
自從鮑威爾表態(tài)今年美元加息不停以后,美國似乎異常激動,瘋狂炒作人民幣匯率,以至于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媒體都在說。
我們先說說這個計算公式是怎么回事,再談背后美國到底要干什么?
“計算公式”
人民幣中間價每日都由央行公布,作為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的核心參考,目前公式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24小時匯率變化。
前兩年公式里會有多一個參考——逆周期因子,即人民幣中間價=收盤價+一籃子貨幣24小時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CCF)。
這就是所謂計算公式,彭博社說人民幣最近貶值的少就因為中間價計算時又加入了逆周期因子。
那么這個逆周期因子(CCF)是個什么,為什么美元動不了人民幣,美媒一直炒作,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
實際上2017年的時候央行說過逆周期因子怎么算,即(上日收盤價-上日中間價-一籃子貨幣日間匯率變化*調(diào)整系數(shù))/逆周期系數(shù)。
調(diào)整系數(shù)和逆周期系數(shù)都是各個銀行報價確定的,也就是說當天這些銀行買賣人民幣多少,然后他們自主確定,這個是不得而知的,而且可能每日都不同。
結論來了,根據(jù)人民幣中間價公式,前兩個屬于市場決定,后者則在我們管控范圍,意味著美元無論用什么手段,只要逆周期因子在,就是讓美元大失所望,甚至大敗而歸。
當然為了人民幣更加市場化,一般情況下有收盤價和一籃子貨幣24小時匯率變化就夠了,若美元狙擊我們,那就得上手段了。
之前國內(nèi)商業(yè)銀行測算過,引入逆周期因子后,通常會對匯率回升貢獻60-80個基點,相當給力,有機構預計如果2018年我們不用人民幣這個王牌,匯率跌的時候在6.97是挺不住的,最低可能是7.10-7.15。
美國要干什么
如此頻繁的針對人民幣匯率要追溯到2018年,當時正逢美國對我國發(fā)動貿(mào)易戰(zhàn),美聯(lián)儲聯(lián)合華爾街想在中國“淘金”。
不過由于美國當時與全球為敵,金融攻勢只在貨幣體系脆弱的國家造成傷害,像土耳其、墨西哥等等地方被美元卷走相當可觀的財富。
如今,美國想干兩件事:
第一件拉日元上車,正好也回到了上面一個疑慮。日元貶值最大的好處是利于融資,尤其是在經(jīng)濟不好的時候,資本一邊希望擴大規(guī)模增強穩(wěn)定性,一邊更想撈多的好處。
這個時候資本去日本轉(zhuǎn)一圈再回流美國,美元收割的財富何止一點半點:
例如歐洲資本出去100億歐元,即便是今天如此不堪的情況下今年歐元兌日元也升值了近1/6,那么融資規(guī)模即可增加到約117億歐元。
若是歐洲資本直接去美國,年初來看只能流入114億美元,去日本過度一下就變成了117億美元。
拉日本是為美元“搶”的更多,針對人民幣則是怕我們擋路,別看美元今年一直加息,實際上收割的財富大打折扣,有一大部分來了我們國家,還有一些被大宗商品出口大國分擔了,例如印尼、巴西。
這就是美國要干的第二件事,只有讓人民幣匯率出現(xiàn)大動靜,外國資本才會望而卻步,尤其是那些以人民幣為標桿的第三世界國家。
回到本質(zhì)上來,假如我們真的動用了逆周期因子這個王炸,必然是美元不懷好意,鮑威爾都把話說的夠明了。
用了這張牌,可以保匯率無憂,否則純市場機制下,美國利用金融手段搞個羊群效應,對我們的資本市場還是影響很大的。
再說明白一些,美國與華爾街聯(lián)手,再喊上所謂盟友,再施壓其他國家,推動賣出人民幣操作,想想都知道美利堅的陰險不一般。
因此,在美元中長期可能強勢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一定要穩(wěn),即便是貶值也不能過度,畢竟如果美元強勢一年,人民幣一直不動也未必是個好事,貶一貶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