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年的電價被視為歐洲的基準,周一短暫超過每兆瓦時1000歐元,隨后回落至每兆瓦時840歐元。
這個是什么概念,我們對比上海最新的居民電價,最貴的第三檔電價,高峰時段每千瓦時0.36元,低谷時減半,德國這個電價相當于每千萬時約6.9元,比上海貴近20倍。
為此,歐盟包括德國在內的打算重新設計一下規(guī)則,目前各方的意思是根據(jù)來源設定,即天然氣發(fā)的電就是天然氣的價格,其他能源的就是其他能源的價格。
這種情況看似合理,但實際上會加重分裂,例如德國一些州的發(fā)電主要靠天然氣,那么電價按照這個節(jié)奏就會一直貴下去,而有的州可能是煤炭為主,有的則是風電。
本來通脹已經(jīng)搞的富人一直富,窮人一直窮,這個操作看似在控制通脹,實際上拉大了貧富分化。
造成現(xiàn)在局面除了和俄羅斯硬鋼以外,另一個就是被環(huán)保綁架了,口號喊到全世界,歐盟是全球“碳中和”的“典范”。
實際上,在危機前面原則早就不管用了,前兩天說波蘭買煤炭過冬的人絡繹不絕就知道什么環(huán)保統(tǒng)統(tǒng)拋掉,活著才重要。
歐盟內這種國家很多,德國也在偷偷玩,荷蘭、奧地利都一樣,在歐洲人眼里煤炭就是“臟玩意”,現(xiàn)在天天和它“共舞”。
戰(zhàn)爭初期,歐盟很快就推出了針對俄羅斯的煤炭禁令,一邊說斷了俄羅斯財路,一邊說有助于清潔能源發(fā)展,一副為“碳中和”賣身的姿態(tài)。
實際上,雖然不買俄羅斯的了,其他國家的不少買,根據(jù)總部位于南非的動力煤出口商Thungela Resources的數(shù)據(jù),2022年前六個月從南非到歐洲的煤炭銷售量比去年增長了八倍。
德國 Garzweiler 褐煤礦附近的燃煤電廠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歐洲越來越多的國家,要么是放棄中期“碳中和”目標,要么退出,連“標桿”丹麥都玩不動了。
不過路已經(jīng)走了很久,所以面對天然氣危機導致的電力緊缺,一時半兒是解決不了的。
相比之下,前些日子我國川渝地區(qū)也缺點,但是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走“碳中和”的路是實事求是,不是為了標榜、面子。
這玩意關鍵時候沒用,當然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都希望我們這么干,尤其是去年的時候,美國天天詆毀中國,說在“碳中和”問題上,“中國力度不夠”“速度太慢”等等。
要真的這么做了,今年我們豈不是也要遇到麻煩,盡管不能和歐洲比,但也很難受,這么來看美國的用心有多險惡。
前些日子有個學者說,西方國家說什么“碳中和”就是一句口號,不會真正干這玩意兒,說實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當然,也不說是西方不干,他們肯定也會做,就算是個面子工程,媒體去拍的時候算個素材,然后以此再抨擊其他國家。
平心而論,“碳中和”是個好東西,不過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乃至于科技進步,氣候危機也真實存在。
搞還是要搞的,不過操之過急別說熱豆腐了,有沒有吃的還是兩說,如果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來了,人類突破了“可控核聚變”,那“碳中和”必然能加快不少,僅憑現(xiàn)有的技術基本不可能快到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