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1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發(fā)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稱由于受到通脹、新冠變異毒株以及供應鏈危機等拖累,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4.9%下調至4.4%。同時預計2023年全經濟增速將放緩至3.8%(此前預測為3.6%),在當前抑制增長的各種因素消散之后,經濟增速將會回升。(注:IMF通常每年在春季會議和秋季年會期間分別發(fā)布上、下半年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并在年中和次年年初分別對兩份報告進行更新。)
具體來看,IMF將發(fā)達經濟體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6個百分點至3.9%,2023年的增速預期上調0.4個百分點至2.6%。將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3個百分點至4.8%,2023年的增速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至4.7%。
主要經濟體中,美國2022年經濟增長預測為4%,此前預測為5.2%,是所有發(fā)達經濟體中調降幅度最大的。IMF還預計,美國經濟增速2023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6%。報告指出,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測的原因包括:國會通過拜登經濟議程的可能性下降,美聯(lián)儲將更早退出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經濟面臨持續(xù)的供給擾動。
IMF預計歐元區(qū)2022年的經濟增長3.9%(此前預測為4.3%),2023年增速為2.5%。其中,德國經濟增長預期被下調了0.8個百分點,因為德國制造業(yè)規(guī)模龐大,尤其容易受到全球供應鏈中斷的沖擊。
英國2021年經濟增速為7.2%,IMF預計今年英國經濟增長4.7%(此前預測為5.0%),連續(xù)第二年位居G7首位,并且這個增速將快于美國。英國經濟復蘇速度較快,一定程度是由于該國在2020陷入重大衰退后,加速追趕其他國家的恢復步伐。
其他主要經濟體方面,日本2022年經濟增長預測為3.3%(此前預測為3.2%),2023年為1.8%。俄羅斯2022年經濟增長預測為2.8%(此前預測為2.9%),2023年為2.1%。
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指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許多國家的能源成本,沖突升級可能導致大宗商品更廣泛的上漲,還可能會增加根深蒂固的通脹預期的風險,進而導致工資-價格螺旋上升。
在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中,IMF將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0.8個百分點至4.8%,2023年為5.2%,較2021年的8.1%大幅減速。之所以下調中國的增長預期,是因為中國采取新冠清零政策嚴格限制出行,內需減弱;房地產部門持續(xù)收縮,且私人消費的復蘇弱于預期。
巴西采取了強勢的貨幣政策反應來抗擊通脹,影響了國內需求,因此IMF預計巴西的經濟前景會惡化,將巴西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下調了1.2個百分點,是所有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降幅最大的。
IMF表示,2022年全球經濟形勢比此前預期的更糟,面臨多個下行風險:隨著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xiàn)導致新增病例上升、各國重新實施限制,勞動力短缺加劇。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和供應鏈中斷導致了比預期更高更廣泛的通脹。此外,隨著發(fā)達經濟體提高利率在即,全球金融穩(wěn)定以及新興和發(fā)展中經濟體的資本流動、貨幣和財政狀況可能會面臨風險,尤其是部分經濟體過去兩年債務水平有增未減。其他全球風險還包括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xù)、氣候問題導致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的可能性上升。
但各種挑戰(zhàn)的持續(xù)時間可能不同。IMF認為,奧密克戎毒株的感染癥狀相對較輕,預計病例激增的情況將較快緩解。因此,盡管奧密克戎毒株將對2022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活動造成拖累,但其影響將從第二季度開始消退。
IMF還預計全球通脹將比去年10月預期的持續(xù)更長時間,在短期內繼續(xù)上升,到2023年才會消退。其預計2022年發(fā)達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為3.9%,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為5.9%。
在全球貨幣政策方面,IMF認為對于許多國家而言,為了管控通脹,收縮貨幣政策是必要的。但IMF也對全球貨幣緊縮周期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進行了警示。
IMF稱,發(fā)達經濟體收緊政策將給其他央行和政府帶來挑戰(zhàn),發(fā)達經濟體更高的投資回報率會促使資本流出新興市場,給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的貨幣帶來下行壓力,并提高通脹率。如果這些經濟體不采取相應的緊縮措施,將增加公共和私人外匯借款者的負擔,但收緊政策也有成本,會使得國內借款者更難獲得信貸。而且在各國收緊貨幣政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傳達政策意圖,可能會對金融穩(wěn)定產生影響。